廣東省高級評茶師學會2017貴州考察圓滿結束
廣東省高級評茶師學會由國家一級評茶員組織而成。自2009年以來,因著對茶的熱愛,每年一行,我們陸續走訪了廣東、福建、云南、湖南、浙江、安徽、江西、臺灣、四川和貴州等我國重點產茶省份,探訪與交流各地的好茶,為我國茶產業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。
2017年6月21日至25日,廣東省高級評茶師學會赴貴州考察。廣東是消費茶葉的大省,而貴州是種茶產茶的大省,可以說,黔粵茶界的本次交流是一場美麗的相遇。
我們從貴陽集合出發,先往黔南的都勻,再往黔東南的雷山,然后往北至湄潭、最后到遵義結束本次的考察行程。
都勻毛尖茶
1956年,毛澤東主席品嘗此茶后揮毫寫到: “ ……茶很好,以后高山多種茶,我看此茶命名為毛尖茶”。都勻毛尖茶由此得名。
都勻毛尖炒茶鍋
到達都勻,我們繞著“螺絲殼”(當地一個地名)的盤旋山路緩緩而上,來到擺忙十里香茶葉專業合作社,看到屋頭上醒目的大字寫著:“種茶一畝勝過養豬十頭”,這一樸素的口號可見當地村民對茶葉的重視。都勻毛尖傳統手炒工藝也被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了起來,成為都勻的一張文化名片。
無論是擺忙十里香還是河頭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,那里遠近1200多米的高山坡上,均種上了整齊劃一的連片茶園。這并不是簡單漫無目的的開荒種植,其茶田內布置粘蟲板物理防害,可見已重視有機茶的生態種植模式。
學會與都勻茶企業進行審評交流
從螺絲殼下來,我們又到了貴州省靈峰科技產業園,對黔粵茶界來說,這是難得的交流機會,于是我們開展了一場專業而輕松的茶葉審評交流活動,相互探討黔茶品質與工藝技術。都勻除了毛尖綠茶,其實如今也生產都勻紅茶,因原料較好,總的香味濃郁宜人。
雷山銀球茶
如果說都勻毛尖是黔茶名門,那雷山的銀球茶則是黔茶新貴。利用雷公山富含果膠的優質原料,通過手工的搓揉成球形,再慢焙而干,制得每顆2.5克,直徑19mm的“銀球茶”。其香清雅,其湯明凈,其味清甘鮮爽,一杯一顆,品之趣雅無窮!這形狀與工藝的創新,讓我們受到啟發,對于名茶與品牌的推廣,這或許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。
銀球茶是多芽葉共同塑造的美,而湄潭的翠芽,則是獨芽之翠秀,個個肥壯挺拔;沖泡時銀球會緩緩舒展,如花綻放,而翠芽則根根直立,沉沉浮浮,兩者杯中各有美妙風景。
雷山茶園的茶樹
黔北的湄潭翠芽如今為貴州省的名茶代表,因其滋味清爽回甘,栗香或果香四溢,又翠色如春,因此贏得了不少消費者的喜愛。如今,都勻毛尖、雷山銀球,湄潭翠芽、遵義紅、石阡苔茶等等正慢慢形成品牌合力,代表黔茶出山,共同塑造黔茶聲譽,甚而走向全世界。
這得益于貴州省政府對農業、茶葉產業的重視。如今,貴州成為全國種茶大省,共有茶園700多萬畝,產業化的規模生產隨處可見,政府也下了決心扶持龍頭企業,推動企業標準化自動化和現代化的生產,嚴格監控和確保茶葉安全、優質,推動黔茶聯盟的發展,讓黔茶積極參與全國茶葉市場的競爭。
蘭馨莊園及茶園一角
在黔茗茶業廠房參觀
我們看到了蘭馨茶業的莊園化管理、互聯網的茶以及眾籌茶園等先進的經營模式;看到了黔茗茶業諸多關鍵技術的創新發明,也看到了蕓香茶業“茶旅”一體化,融吃、喝、玩、樂、游、購于一體的強調精神文化體驗的運營思路。黔茶的敢作敢為,開創了中國茶業發展的新模式。
茶話會上,黔粵茶人以茶相會,彼此交流探討,我們此行受益匪淺。
貴州茶文化生態博物館茶機展覽
不僅如此,在貴州省湄潭茶場制茶工廠舊址,茶機博物館里完整地陳列著我國各年代各型號的舊式茶葉機械,這讓我們看到了國家茶產業的歷史發展與演變。貴州對茶歷史文化的保留與重視同樣讓我們內心震撼,也讓我們感觸良多。
浙大西遷舊址

上一新聞:暫無
下一新聞:湛江市茗茶研究所掛牌